聚焦前沿 赋能未来:学校骨干教师赴清华共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发布者:教师发展中心发布时间:2025-11-03浏览次数:10
初审:庞博 复审:孟宪政 终审:乔迁

  为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拓宽科研前沿视野,1030日至112日,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学校理工类专业骨干教师一行,前往清华大学参加了定制式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干部教育中心副主任李亚辉主持。

开班仪式

  研修班首场讲座中,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以《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为题,以珠海科技学院校训“爱国、勤奋、和谐、创新”为切入点,从时代背景出发,深入剖析了当前创新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要求,系统阐释了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与培养路径。他强调,创新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培养拔尖人才的关键,如何将当前资源进行有效重构是破解创新瓶颈的关键。结合清华大学丰富的育人实践,他介绍了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激发想象力与建构力的有效方式。讲座为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实践方向。

谢维和作专题讲授

  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社会风险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峰以《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现——平等、均等、公平等概念讨论为例》为题,引领参训教师深入理解教学方法的革新。他以“平等、均等、公平”这一组极易混淆的概念为具体抓手,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引导、互动讨论,层层递进,演示了如何通过精心的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完成从生活实例出发,经历辨析、讨论、反思到形成认识和理解的完整认知,为教师革新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与手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极具借鉴价值的范本。

曹峰作专题讲授

  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参训教师走进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Icenter,近距离感受清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在木工工作室、钳工操作间与智能制造、机器人、3D打印等实践平台,教师们实地感受跨学科、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在校史馆参观中,沿着时间轴线,参训教师了解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发展历程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学风和家国情怀,对如何将追求卓越、报效国家的精神融入日常教书育人工作有了更深的思考。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 Icenter现场教学

清华大学校史馆现场教学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究员、清华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小平的专题讲座《大模型与DeepSeek的深度应用——清华的实践与经验》紧贴科技发展最前沿,将本次研修深入到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科研的核心问题。张小平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原理与智能体的发展趋势,并重点分享了清华大学联合智谱推出的AMiner“沉思”大模型在科研领域的创新实践与落地经验。他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大模型工具辅助科研、优化教学、个性化辅导学生,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讲座极大地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如何与各自专业教学科研深度融合的热烈讨论。

张小平作专题讲授

  满载收获,砥砺前行。此次清华大学之行,是学校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参训教师普遍认为,本次研修层次高、内容实、针对性强,不仅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更新了教育理念,学习到先进思维方式、技术手段与方法,同时切身感受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氛围与育人文化。大家表示,将把此次研修的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中,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共同谱写育人新篇章。